新闻
发布时间: 文章来源:青海文旅公众号 浏览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习近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过去古老的馈赠,是现世无可比拟的珍宝。来到青海,你能体验到的非遗文化不是一种或几种,是上千种由各民族的先民和近现代的传承人们共同守护的绚烂无比的宝藏。
诚挚地邀请你与我们共赴一场文化心旅,让我们相约大美青海,进行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之旅。
大美青海 文化心旅
第1站 非遗在西宁
在西宁这颗高原明珠上,除去繁荣和宜居,这里也是非遗藏宝地。从手工技艺类非遗到美食类非遗,西宁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让非遗更具活力。
到“青博”看看展
听听青海汉族民间小调
青海汉族民间小调,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演唱题材广泛,经过历代的流传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表现感情细腻曲折,形式规整,表现手法丰富多样。青海汉族民间小调是环西宁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藏铁路总起点环西宁文化圈遗产旅游的重点推荐项目。
看看西宁丝毛挂毯制作技艺
西宁丝毛手工挂毯是西宁大白毛和江浙出产的天然蚕丝线按照7:3的比例配比编织而成,主要有缠线,配色,画图,织做,平毯,整修等数十道制作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允许出现丝毫的疏忽和偏差,所以一幅传统挂毯的生产周期需要半年到一年之久。作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寄托着一代代高原工匠坚持不懈、创新求变的美好愿景。
大美青海 文化心旅
第2站 非遗在湟中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县城鲁沙尔镇距离省会西宁市25公里。湟中县历史悠久,是古代南“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镇。这里山川秀美,景色明媚,雄浑奇异的自然景观与神秘悠久的人文景观相映生辉。近年来,湟中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常重视。湟中非遗工艺品发展迅速,来自湟中不同领域和地域的非遗传承人及工艺师越来越多,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更好的宣传和传播。
塔尔寺酥油花
塔尔寺不仅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同时也是文化艺术的煌煌宝库。其中以精美的壁画、酥油花、堆绣尤为闻名, 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 蜚声海内外, 其中的酥油花艺术, 2006 年被录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谓“酥油花”, 是以藏族同胞日常食品酥油为主要原料, 塑造佛像、人物、飞禽走兽以及各种花卉草木、宫室建筑等形象, 并组合成佛经故事以及重大历史传说故事的艺术品。
湟中堆绣
湟中堆绣是流行于青海省湟中区一带的民间刺绣艺术,主要分布在当地的田家寨、多巴等几个乡镇。湟中堆绣是汉藏文化彼此融合的结晶,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期。
湟中堆绣是将刺绣与浮雕完美结合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与一般刺绣不同之处则是运用“剪”“堆”的特殊技法进行刺绣,艺人们以丝、麻、棉、毛等织品为材质,根据作品内容需要,先选好各种有颜色的或带花纹图案的绸缎,剪成一定尺寸的人物、鸟兽、山水、花草、虫鱼的形状,经过剪、贴、裹、堆、绣、染等工序绣成。注重人物的神态造型,色泽丰韵充实,做工精美细腻,极具立体感和真实感。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
湟中鎏金银铜器经过明清以来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湟中地区最为兴盛的手工业。说起湟中鎏金银铜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精致,錾刻图案复杂精美,器物种类繁多,既有银茶壶、银茶盖、银茶托、银木碗等日用器皿,也有辫饰、耳环、项链、手镯等各种装饰佩件,还有供寺院使用的各种法器,从大到小可谓件件精巧,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大美青海 文化心旅
第3站 非遗在贵德
黄河蜿蜒流淌,由西向东横贯,因泥沙含量最为微小,清澈无比,流淌出了一片“青海黄河贵德清”的神韵和气质。
丹霞山巍峨耸立,动植物资源丰富,在高山群谷包围下,贵德如同一枚璀璨明珠,有着一年四季不重样的美景。
贵德所拥有的不仅是闻名天下的盛景,她还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生活的人民给贵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贵德六月庙会
贵德县六月庙会(俗称为六月会)是贵德地区影响较大的庙会。贵德六月庙会于2021年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大美青海 文化心旅
第4站 非遗在同仁
同仁,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藏语名称“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同仁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藏文化的源生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自明清以来,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交相辉映,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其特点之一。同仁地区古老原始的文化、建筑、民俗保存较好。
热贡艺术
被称为“藏画之乡”的同仁有着独具一格的“热贡”艺术,绝美唐卡、壁画、堆绣、彩绘、雕塑、石刻等组成的“热贡艺术走廊”。热贡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独有的原材料和独有的传承习惯在藏传佛教、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土族於(wū)菟(tú)
土族於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活动,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举行。於菟又是舞者的称谓。仪式开始时,名为於菟的舞者在赤裸的上身绘上虎豹图案沿村进行表演,挨家挨户跳舞,意为祈祷平安、祛疫逐邪。土族於菟舞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黄南藏戏
黄南藏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青海黄南地区藏族戏曲剧种,在19-20世纪中期,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黄南藏族自治州以及相邻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目前主要流行于黄南地区。黄南藏戏属于安多语系藏戏的一个重要支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民间和寺院藏戏队,始终与社会民众保持着密切联系。
历代黄南藏戏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各种行当及成套的表演程式,手式指法、身段步法和人物造型,吸收黄南寺院壁画人物形态,融入寺院宗教舞蹈、民间舞蹈及藏族生活素材动作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大美青海 文化心旅
第5站 非遗在尖扎
尖扎县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是青海省文化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境内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山峦迭起,地势高峻,沟脊相间,地貌多样,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完整地保留着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自然人文复合型景观使尖扎县的旅游资源具备较高的综合价值。
尖扎达顿宴
提起尖扎,就不得不提到“五彩神箭”,这里被誉为“中国民族传统射箭运动之乡”。神箭之宴——达顿宴作为尖扎射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是最具特色的一项非遗民俗活动。达顿宴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达顿”藏语意为“箭宴”,源渊于古代藏区群众在射箭竞技赛场中,角逐双方会由于激烈的竞技比赛,造成射手彼此间的矛盾或小过节,为取得对方谅解,主场方在全村的活动中心——嘛呢康举行最高待遇的“达顿”,即邀请客队,以说唱射箭历史和文化、以舞增进友谊、以歌相互祝福,忘却赛场上的较量和对抗。
大美青海 文化心旅
第6站 回到西宁再品味
非遗之旅走走停停,我们回到旅途的出发站西宁,在这里品尝高原美食,喝新鲜的牛杂汤,吃鲜香肥美的牛羊肉,来一份酸奶解解腻,就可再次出发,走上西宁的街道,品味非遗在西宁的魅力。
看看河湟皮影戏
河湟皮影源远流长。它主要的流行区域分布在西宁、大通、湟中、平安、互助、乐都、化隆、贵德及湟源、民和、循化等县市。
河湟皮影戏在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后,已在河湟大地培育了其发展的土壤,并逐渐成为河湟地区群众一项主要的娱乐活动。它不仅和当地庙会、集市贸易、赛马会、花儿演唱会、耍社火等时令节日、民俗风情紧密相连,而且形成了具有浑厚、强烈、古朴、粗狂的乡土艺术,具有浓厚的高原特色。
赏赏湟源排灯
排灯文化是河湟文化最为厚重的沉淀,展现出每个时代最独特的美。来到丹噶尔古城,一道独具特色的湟源排灯就映入眼帘。据史料记载,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发展于民国时期。成为丹噶尔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湟源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排灯艺术之乡”。
湟源排灯的长度长约丈余、高约两米五,横挂街道两边的屋檐上,形状各异,有扇形,长方形、正方形、梅花形、圆形。各种排灯灯火相映,美轮美奂。在朦胧的灯光下,仿佛看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眼前跳动,让黑夜笼罩的街道更显生动。
青海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耸立着白雪皑皑的巍巍昆仑,唱响着长江、黃河、澜沧江的亘古涛声,这里还是一片文化的沃土。各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使瑰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原诞生和延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不一样的精彩。
如果有时间,一定要踏上这片非遗的沃土,让灵魂与历史对谈,感受那些历经沧桑的,质朴的,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打动你的是精雕细琢,也可能是独具特色的匠心工艺,或许你还能在璀璨的民族文化和多元的民俗里真切地体验和聆听,享受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